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钢结构协会名誉会长、清华大学教授聂建国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总工程师、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张喜刚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钢结构会长、中冶建设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岳清瑞等,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名中国钢结构专家代表齐聚马钢,共同研讨和畅谈产品应用意义,并指出,今年4月28日在马钢建成的国内第一条重型H型生产线,已完全打破了国外这一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垄断,具有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的功能,可满足海内外高层建筑、电力、化工、桥梁、机场、船舶、隧道等行业高端需求。
应用钢混结构 夯实重型H型钢推广基础
近20年来,马钢通过自主创新、自我积累和与有关高等院所有效合作,开发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,满足了国内外许多重点工程建设。聂建国表示,马钢生产的热轧H型钢在地下工程结构方面,虽有诸多优势,但也面临涉及领域广、量大面广、性能需求高、施工难度大和创新难度大等挑战。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,是因为工程结构没有最好的结构,只有适用的结构。钢混结构可利用钢材和混凝土各自优点,为解决结构工程的难题、发展新型结构体系、实现高性能结构提供选择。换言之,采用钢混结构,可使结构更加合理、用混凝土减少、刚度提高,耐久性高。通过国内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建设,业内人士都会切身感受到,采用钢混结构实现了它们自身的优势互补,主要体现在钢材约束了混凝土,提高了抗裂性,混凝土约束了钢材,提高了稳定型。从重型H型钢应用和推广使用方面,我们不能完全目标紧盯一些重大工程,还要随时瞄准国家水利、危旧房改造、地下管网工程、基础性服务项目等,真正做到大小项目机制创新、理念创新、服务创新、科技创新、施工创新、管理创新,夯实重型H型钢推广基础。
提升钢材性能 建设美丽桥梁中国
改革开放四十年来,中国桥梁经过三大发展阶段,即1980年的学习与追赶、1990年的跟踪与提高、2015年的创新与超越,在世界前10名的各类型桥梁中,中国均占据了半壁江山,与中国航天、中国交通、中国电信、中国超算、中国新能源成为国家六大名片,同时桥梁用材料逐步国产化,部分材料性能国际领先,特别是健康监测系统广泛应用,检测技术及设备专业化、智能化、无人化。张喜刚院士话峰一转,说,现阶段我国桥梁建设与养护仍存在不少问题,面临许多技术挑战。主要表现在桥梁需求吻合度不高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水平偏低、标准设计不足、国产分析软件市场份额小、功能弱等痛点。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国钢结构协会各方面专家的精心指导,更需要上下产业链的通力合作。马钢作为全国第一家重型H型钢生产厂家,应协助和配合协会做好基础理论与方法深化研究,强化新桥梁、新体系钢混结构材料前瞻性研究,加强多灾害性作用下防灾减灾理论的方法研究,生产和开发出高强度、高性能重型H型钢系列产品,为建设美丽桥梁中国和交通强国战略贡献马钢智慧和力量。
提高市场占比 未来重型H型发展可期
“马钢是热轧H型钢的先驱者和引领者,自1998年率先在国内建成第一条H钢生产线后,马钢累计开发近100个牌号、600多个品种规格的热轧H型钢,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大剧院、鸟巢场馆和俄罗斯亚马尔北极天然气工程、肯尼亚蒙内铁路等标志性工程,已成为国内H型钢研发与生产最具竞争力的企业。但在重型H型钢生产领域,我国长期处于空白,市场一直被海外四大生产商垄断。”马钢股份公司技术中心型钢研究所所长吴保桥说,为打破海外垄断局面,2017年9月,马钢开工兴建了世界第五条、中国第一条重型H型钢生产线。设计年产能80万吨,产品高度、宽度、翼缘厚度分别可达1108mm、476mm和115mm。采用当今世界先进的近终形异形坯连铸、全保护浇筑、液压AGC、动态轴调整DAA、小张力控制、轧后超快冷却等工艺技术,可有效提高钢水洁净度、产品外观尺寸以及尺寸控制精度和产品平整度。
今年投产仅一个月,就有1500吨高强度重型H型钢发往香港,交付客户使用。吴保桥高兴地说,为了推广重型H型钢应用,中国钢结构协会型钢分委员会于2019年8月在银川市召开了标准审定会。今年6月,标准公示。标准规定了重型H型钢的订货内容、代号、尺寸、外形、重量及允许偏差、技术要求、试验方法、检验规则、包装、标志及质量证明书。“有了标准,有先进的技术准备,有系列开发能力,再依托设计研究院和客户的广泛认同,我国重型H型钢国产化应用的春天一定会到来。”吴保桥脸上充满了自信。
联系电话
微信扫一扫